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精选
厦门晚报:水清山绿生态美 探访厦门第二水源地长泰枋洋
发布时间:2017-11-08 字体显示:

 

■山水枋洋

 

  今年8月16日,厦门第二水源长泰枋洋水利枢纽工程的先行项目——龙津溪引水工程正式运行。龙津溪清澈溪水通过引水工程,再通过一条13.8公里的穿山隧洞注入集美许庄,优质的原水再源源不断进入厦门,到2019年,枋洋水利枢纽工程将全部完工。厦门由此开辟了第二水源,又多了一条跨市域的新供水通道。

  记者 朱亚圣

  13.8公里穿山隧洞将清水送入厦门 

  枋洋,经常被叫做善水枋洋,善水,在闽南话中是最美最漂亮的意思。

  深秋时节,我们走进长泰枋洋镇,从枋洋下高速后,满眼翠绿,青山叠嶂,碧波荡漾,空气新鲜,森林覆盖率高。沿路可见溪流,溪水在谷底蜿蜒奔腾,不时有几只白鹭在嬉戏觅食,一旁还有光鱼售卖。走近库区,不远处的百年老枫树还飒飒作响。

  当地以农业为主,没有大的工业项目,所以一直保有蓝天白云,绿水青山。龙津溪是长泰的母亲河,而枋洋所在的河段,是龙津溪的上游和源头,因而水质特别好。随行的镇干部小黄说,龙津溪是九龙江的支流之一,水资源丰富,流量大,水质优良,经过常规净化处理,如沉淀、过滤、消毒等,就可以放心饮用了。

  为了保证这些优质的水源不受污染地引入厦门,龙津溪引水工程中重点项目,溪口——许庄引水工程,全段13.842公里,全部采用穿山隧洞,将水输送至厦门。

  划“禁养区”禁采石场,水源质量有保障 

  龙津溪引水工程包括溪口闸坝和溪口——许庄引水隧洞两个项目。溪口——许庄引水隧洞每天可以把约50万立方米的原水输送到厦门,在上存水库还未建成投用的情况下,龙津溪引水工程年输水量可达1.2亿立方米,让原水从长泰自己“跑”到厦门。

  另外上存大坝,预计于2019年4月份汛期大坝开始蓄水。作为调节大坝,它在汛期的时候蓄水,在旱期的时候放水,以保证下游至溪口库区的水量常年稳定,保证对厦门的供水。

  “为了契合厦门应急保障和城市扩容需要,让厦门人喝上优质放心的原水,枋洋人顾全大局,从村庄搬迁安置,全面禁养鸡鸭和生猪等入手,目的就是为了改善水质,保证水质。”据枋洋镇相关人士介绍,当地为治理龙津溪、保护水源地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枋洋镇全域禁养生猪和规模畜禽;严禁新扩建石材加工企业;已关闭半岭上花矿区、即将关闭吴田山等矿区,并加快推进矿区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同时拆除禁养区内养殖场。

  高峡出平湖,闽南最大水面生态潜力大 

  上存水库的建设,便是在绵绵山谷中,拔地而起建设一个净高89米的大坝,形成5500多亩的水面,产生“高峡出平湖”的壮美景象。大坝建设采用全国领先的筑坝技术,建成后可形成闽南最大的水面,与两岸的秀美景色相呼应,使这里既是保护区,又是一处与厦门联系密切的休闲地。

  另外,溪口闸坝正常蓄水位海拔70米,最大坝高21米,库容304万立方米,集雨面积463平方公里。

  如何让环境创造效益?当地做法是善待水资源,做好生态文章。枋洋以前枫树很多,今年来,镇政府发动群众种植枫树,目前已经种了两片280多亩,五六年后可以成片成林。枋洋镇相关人士表示:“我们是绿量有余,颜色不足,接下来要把之前种植的巨尾桉进行收储和林相改造,改种其他优良的树种。库区2万多亩山地,先在龙津溪流域两边改造5000亩,发展库区旅游,使这里成为厦门休闲地,让更多的厦门人过来游玩,爱上枋洋,爱上水库。”

  【说乡村】

  青阳村,一脚踩三地 

 

  一段盘旋的环山公路后,山庄就藏在半山腰,村主任卢海中指着山顶说:“这座山的后面,一边是泉州安溪孚美村,一边是厦门同安西坑村。” 山顶上,立着约0.5米高的三棱石柱,西南、西北、东南方向分别写着“长泰”、“安溪”,“同安”,这便是“一脚踩三地”。

  村庄还有一座古厝,是纪念卢经的忠谏府,已有300多年历史。明朝崇祯都察院巡抚卢经是这个村庄的人,因为不畏强权,刚正不阿,秉公执法,为老百姓维权得罪了皇族,被捕下狱。到了清朝雍正皇帝,为表彰卢经为民请命,亲笔御赠直书“忠谏”金匾。

  【讲故事】

  这个村庄的人都姓“僧” 

  在枋洋,最具传奇色彩的是天竺岩村,与千年古刹天竺岩寺同名,仅有25户124人的小山村,村民全部姓僧。

  据资料记载,清光绪年间,因兵灾匪祸,民不聊生,天竺岩香客日益稀少,住持梁顺连为了天竺岩香火不致中断,特向枋洋地区八姓族长请示,得到同意,便在天竺岩旁开垦茶园,垒筑土屋,还俗娶亲,繁衍后代。为了让子孙不忘祖宗,以确保天竺岩香火永继,特改姓为“僧”,并立下规矩,每年农历正月初九和四月初八,僧姓子孙聚集天竺岩举行祭祀典礼和迎佛巡境仪式。此习俗流传至今,从未间断。

  “先有天竺岩,后有长泰县。”据清乾隆版《长泰县志》记载,已有1340年历史的天竺岩,比建置长泰县还早296年。

  【找美食】

  枋洋豆签 

  枋洋豆签已经有300多年历史。其原料主要取材于农家自产的优质大豆、绿豆等豆类作物。首先将豆子制成面团,擀成面皮,面皮经过反复无数次的碾压、抚平、折叠,让面皮变宽变薄,再将薄如纸片的面皮通风晾干后,在特制的砧板上折叠,再切成细条制成豆签。

  它具有清凉可口,解暑热等功效,营养丰富。在枋洋,人们会将虾皮、蚝干、丝瓜及少量沾了薯粉的肉碎片与豆签一起烹食。豆签煮久不烂,越煮越有味道。

  枋洋光鱼 

  光鱼,学名叫中华倒刺鲃。夜里用手电筒照射鱼身,鱼鳞会闪闪发光。光鱼浑身是宝,鱼汤有清补和消暑解毒等功效,其卵用热水浸泡外敷,可消肿止血,烹煮时不用去鳞,鳞片可食用。不仅如此,在闽南民间,光鱼还可用于烫伤、烧伤、刀伤等辅助治疗,促进伤口愈合,还可解蜂蜇毒。

  在长泰枋洋镇,一条条清澈的溪流中,都能见到光鱼的身影,近十年来由于需求量大,村民利用枋洋优越的水资源,建起了池塘饲养售卖,枋洋镇光鱼产量占长泰的七成,已成为漳州光鱼高产区。(信息来源:厦门晚报2017年11月8日第A24版)

[关闭] [打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