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精选
厦门日报:为厦门发展打造坚实“水基础” ——专访市水利局局长郭金炼
发布时间:2017-09-30 字体显示:

 

  

郭金炼

  继8月16日长泰枋洋水利枢纽工程龙津溪引水工程通水后,昨日,莲花水库顺利实现下闸蓄水。这是近40年来,我市新水源开发建设的重大成果,在我市水利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后金砖”时代的厦门一方面正抢抓机遇扩大开放,加快产业转型提速增效,另一方面则着力推进惠民项目,让市民更有获得感。在这种情况下,为厦门建设“五大发展”示范市提供坚实的“水基础”显得尤为重要。我市要如何加强城乡水资源保障能力,如何提高供水的可靠性?记者昨日专访了市水利局局长郭金炼。

  本报记者 殷磊 通讯员 陈昌国 李晓四

  “多源化”供水体系初步形成

  记者:这两大新水源工程的建成投用,对厦门的原水供应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对厦门的经济社会发展又具有怎样的意义?

  郭金炼:一直以来,厦门的原水供应主要依赖“一江两库”。“一江”指的是九龙江北溪,这个水源地在漳州境内,每年向厦门供水约4亿立方米,占了厦门原水供应总量的八成以上;“两库”指的是坂头-石兜水库和汀溪水库群,也是我市生活和工业、农业用水的重要本地水源。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厦门就一直维持这种供水格局,水源较为单一,水资源相对匮乏,可以说是长期处于水资源“赤贫线”以下。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水源建设,新水源的开发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投入经费最多的水资源保障工作。莲花水库是1959年以来厦门市域内建设的首个作为饮用水源的中型水库,每年可向同安区和翔安区供水8776万立方米,相当于20个湖边水库的库容,能够解决岛外区域性缺水问题。长泰枋洋水利枢纽工程是我市第二水源工程,一期项目——龙津溪引水工程从长泰枋洋引水,平均每年可向厦门供应1.2亿立方米优质原水,未来整个工程完工后每年可以向厦门供水2亿立方米。

  这两个新水源工程的建成,不仅仅是增加了厦门的原水供应量,更改变了城乡的供水格局,使我市供水水源由“一江两库”转变为“两江四库”,“多源化”的供水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供水安全更有保障,为厦门建设“五大发展”示范市打下坚实的“水基础”。

  节约用水仍需长期坚持

  记者:我们都知道厦门水资源严重匮乏,那么,这两个新水源工程相继投用后,厦门是不是就可以甩掉缺水的“帽子”了?

  郭金炼:厦门市属水资源严重短缺城市,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12.34亿立方米。以2016年底常住人口392万计算,人均水资源量仅为641立方米,仅为全省人均水资源量的18%,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28%。而且,我市水资源存在时空分布不均、雨枯明显特点,雨季雨量约占全年总雨量的85%。

  虽然新水源的建成对水资源供需矛盾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水资源匮乏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况且,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用水需求迅速增长,据统计,同安、翔安两区从2014年以来供水增加了30%。如果仅“开源”而不注重“节流”,仍无法满足中长期供水需求。所以我们还是要把节约用水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战略举措,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厉行节约用水。要加大中水回收利用,北京等城市中水回收利用率20%左右,而我市只有1.6%,中水回收利用还有很大空间。借此机会,我也向广大市民和企业呼吁,要增强节水意识,从身边小事做起,自觉养成节水护水的好习惯,共建节水型社会。

  水源连通工程布设巨大“水网”

  记者:面对水资源紧缺的形势,除了建设新水源,在保障原水供给方面厦门还做了哪些工作?

  郭金炼:为了应对水资源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开水源、增储备、优布局”和“外引内蓄,以蓄补引”的水源配置总体思路。按照这个思路,除了新水源和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外,目前水利部门在工程措施方面的工作重点就是加快水源连通工程建设。水源连通工程主要是通过建设一批泵站和原水输水管道、隧洞等工程设施,把我市石兜水库、莲花水库、汀溪水库、竹坝水库、西山水厂、翔安水厂等重要水源、水厂连接起来,形成通路,构成一张巨大的“水网”,从而实现水资源的互补互济、联合调度、联合保障。上述水源连通输水管道总长度达61公里,其中47公里已在建设实施中,明年开始将陆续分段投入使用。这个工程建成投用后,所有水源全部连通,互为补备,各大水厂都能形成双水源双通道,可以大大提高供水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近年来,水利部门还对现有水源进行整合和挖潜配套,实施了石兜水库扩容、汀溪水库群综合整治、东部原水输水工程、北溪引水左干渠改造二期等一系列水源工程,增加供水量,提升供水效益。

  推行河长制保障水资源安全

  记者:近年来各地水安全事件屡见不鲜,厦门如何保障水资源的安全,特别是保障饮用水源不受污染威胁?

  郭金炼:今年3月,市委市政府推出升级版的河长制,提出了河流保护管理“全域化”概念,从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高度,确定空间管控、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和全覆盖河道管护等六大任务,实现海陆河全覆盖的保护管理,这对保障我市水资源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厦门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在保障水安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一是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通过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二是出台《厦门市溪流养护实施办法》,实行管养分离,加强溪流管护,实现全市465公里河道养护全覆盖。三是全面排查小作坊污染,对违法排污小作坊坚决予以取缔。四是开展河道“三乱”专项整治行动,对河道管理范围内的乱占、乱建、乱采等违法行为进行严肃查处。五是加快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对全市流域范围内自然村生活污水进行截污纳管和分散式处理。六是加大黑臭水体的治理力度。七是按照安全生态理念推进岛外九条溪流河道全面治理。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大力度,强化治理措施,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生态”目标,有效改善水质,保护水资源。

  谋划九龙江北溪雨洪利用工程

  记者:下一阶段,我市重点要在水资源保障方面加强哪些工作?

  郭金炼:根据预测,到2030年我市用水需求量为11.69亿立方米,从目前供水能力看,届时将缺水2.24亿立方米,预计大致在2023年开始出现用水供需不平衡。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水利部门正在抓紧谋划九龙江北溪雨洪利用工程,将打造一条贯穿厦门东西的原水输送大通道,计划年利用雨洪资源2亿立方米,既增加东部供水能力,又增强东西部原水相互调节的能力,能有效解决我市中远期用水缺口和区域性缺水问题,进一步提高我市供水保障能力。(信息来源:厦门日报2017年9月30日第02版)

[关闭] [打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