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水利文化 >> 水利风采
汀溪水库
发布时间:2012-10-29 字体显示:

 

厦门市汀溪水库全貌

厦门市汀溪水库溢洪道

厦门市汀溪水库管理房

 

汀溪水库

  (一)工程概况

  汀溪水库位于同安区西北部的汀溪镇上埔村,东西溪流域汀溪支流下游段,是福建省最早建成的中型水库之一,集雨面积100.8(77.4+23.4,“坝址以上集雨面积+引水工程集雨面积”,下同)平方公里,总库容4845万立方米,正常库容3797万立方米,死库容34万立方米。工程主要由主坝、副坝、溢洪道、放水塔、输水涵洞(管)、坝后电站、渠道、其他附属建筑物等部分组成。

  主坝:坝型为土石混合坝,坝顶高程75米,坝高44.84米,坝顶宽5米,坝底宽249.4米,防浪墙高1米。坝基防渗型式采用二道浆砌块石截水墙。

  副坝:共6座,坝顶高程75米,总长805米,最大坝高7.6米,坝顶宽3米。

  溢洪道:位于大坝右侧,闸墩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侧墙和底板采用浆砌条石结构。扩建后采用实用堰型式,堰顶高程65.66米,距坝顶9.34米,堰净宽40米。配备钢丝网混凝土弧型闸门,共4扇,每扇宽10米,高5米。闸门采用卷扬式手摇电动两用启闭设备。以挑流鼻坎作为消能型式。

  放水设备:水塔采用柱式八角形钢筋混凝土结构,高40.9米,作为检修之用。输水涵洞采用钢筋混凝土压力管,内径 1.7米。启闭室设在塔顶端,配备手摇式螺旋拉杆木质闸门。

  坝后电站:1974年建成,装机3台320千瓦,扩建后增加1台800千瓦的发电机,总装机容量1760千瓦,设计水头21.1米。

  渠道:总干渠从涵洞口环山修筑,长40公里,设计输水能力14立方米每秒。左干渠长41公里,设计输水能力2.8立方米每秒;扩建后长44.5公里,设计输水能力3.1立方米每秒。右干渠长22公里,设计输水能力5立方米每秒;改建后长20.5公里,设计流量3.5立方米每秒。支渠共41条,总长300公里;改建后支渠共30条,总长140.7公里,设计流量在0.1~2.8立方米每秒之间。

  其他附属建筑物:渡槽13座,倒虹吸3座,泄洪闸26座,节制闸9座,溢水堰38处,公路桥梁23座,分水涵洞142个。改建后有渡槽11座,倒虹吸2座,泄洪闸19座,干渠放水涵洞294个,支渠放水涵洞617个。

  (二)建设过程

  1954年10月下旬,福建省水利局召开沿海产粮区水利行政会议。会上,同安县县长王德明提出修建汀溪水库的要求。会后,省水利局、晋江地区行政公署水利科立即派技术干部前来同安踏勘测量,编制兴修汀溪水库的规划。1955年11月中旬,省水利局局长曹玉崑前来同安,在县委书记唐静等人的陪同下,到现场确定坝址,研究筹建工作。经晋江地区行政公署向福建省人民政府申请,批准修建汀溪水库。

  1955年11月底,成立了汀溪水库工程指挥部。12月10日,同安县6000多名民工进场,搭工棚,修道路,14日破土清基。继之,莆田、仙游、安溪、永春、晋江、南安、惠安县和厦门市各由一名副县级干部带队,先后支援民工上万名。驻军支援400名官兵和20多部汽车。全县各行各业、各乡各里都协力解决劳力、物资、器材、粮食、副食品、交通工具、工地照明等问题,支援汀溪水库建设。坝区工地保持劳力4万多人,昼夜连续施工,风雨无阻,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1956年1月底,清基结束,开始浇筑涵洞和水塔。2月初开始填土,砌筑溢洪道。由于雨季来临,溪水猛涨,为了战胜洪水,施工组织加快了施工进度,日上土量超过5000立方米,填土厚度60厘米。4月5日,建成高37米的大坝,并在工地举行通水大会。7月底,建成总干渠和左、右干渠,标志着汀溪水库工程全线竣工。工程总投资390万元,使用劳力300万工日,完成土方245万立方米、石方2.8万立方米。

  (三)保坝加固

  1956年9月18~20日,遭受暴雨洪水袭击,溢洪道右侧墙被冲毁,渠道决口80多处。冬春修期间,同安县人民委员会组织受益区社队,抢修水毁工程,并进行渠道配建,主要工作有:建溢洪道启闭室,安装闸门,砌筑陡坡段侧墙;开通15条支渠,283条斗农渠,至此,渠系建筑物全部配套完成;在干渠上安装35处泄洪闸、节制闸等设备及215个涵洞闸门。

  由于初建时干渠上的13座渡槽为松木结构,运行3年后就腐烂变质严重,影响灌溉效益。1959年底至1962年夏,同安县水利系统100多名干部职工组成改建渡槽专业队,亲自开石、抬石、砌筑,用2年时间将13座总长646米的松木渡槽改建成石拱渡槽(其中包括120米长的马巷渡槽和高13米的东山渡槽),总投资22.5万元,使用劳力2.11万工日。

  1961年11月,对大坝进行加高,1962年底竣工,使坝高由原来的37米增至38米,并砌0.8米高的防浪墙。1963年夏,6公里的西岭引水渠开挖工程竣工,将跨流域的西源支流的水引入水库,引水能力0.5立方米每秒。

  1963年冬,灌区掀起“旱地改水田”运动,使得灌溉面积急剧扩大。水库管理处制订整修干、支渠等16项重点工程项目计划。在水利建设经费紧张的情况下,退还省水利电力厅主动拨给的4.5万元补助经费,经灌区召开的代表会决定,自力更生完成配套工程。仅当年冬至次年春,就在10个公社自筹资金25万元,义务投工,奋战3个月,16项重点工程全部完成,完成土石方78.44万立方米。这16项重点工程包括干渠井上深挖方整治工程;左、右干渠由0.8米扩宽至1米;第八、十、十一、十二、二十一支渠,美山支渠、莲塘一支、莲塘二支等8条支渠进行扩宽、填高、延伸;新开斗、农渠60条,总长179公里。1964年春季,6个生产大队28个生产队灌上汀溪水,16个山头的旱地改为水田,灌溉面积扩大到16.4万亩。

  1965年,中共同安县委、县人民委员会决定扩建汀溪水库大坝,将设计防洪标准由三十年一遇提高到五十年一遇,增加1000万立方米库容,新建960千瓦的坝后电站。省水利电力厅将此次扩建列为省基建项目,由福建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负责设计。1965年11月,同安县人民委员会成立汀溪水库扩建工程指挥部,由受益公社组成民工中队,11月25日进场。1967年上半年,工程基本完成。

  1970年3月,坝后电站工程动工兴建,1974年6月竣工。电站设计水头21.1米,装机容量3×320千瓦,并建电站宿舍一幢。

  1971年7月1日13时,水库泄洪640立方米每秒,溢洪道陡坡段岩石被水冲击崩陷,天然消力池冲刷21米深。1973年进行整修,在陡坡段浇筑钢筋混凝土底板,并建挑流鼻坎消能。

  1975年冬季,提出“石渠化”防渗措施,先后在总干渠的隘头、四林、后埔、井上等险段进行砌石;在松兜、曾林渠段进行改线,建成石砌渠道。

  1979年5月,按照万年一遇保坝复核标准,由水库管理处编制《汀溪水库保坝工程设计任务书》,经省水利电力厅批复,于同年11月动工。用60厘米×60厘米×40厘米的方整块石在原坝顶基础上加高大坝48.4厘米,新建1米高的防浪墙;并对大坝左侧绕坝漏水和溢洪道左侧墙漏水进行铺盖处理,重新安装水工观测设施,建管理房一幢58间,防汛公路1.2公里。

  1987年11月,同安城区供水工程动工兴建,1990年6月7日通水,管道输水能力2立方米每秒。

  1990年,为了美化环境,改建溢洪道启闭室,并按照民族风格,对启闭室装修琉璃瓦屋顶和图案瓷砖墙,水塔塔顶也装修琉璃瓦顶。

  1995年,扩建坝后电站,在涵管左侧新建朝阳电站,装机1×800千瓦。

  1996年1月,成立汀溪水库总干渠衬砌防渗工程领导小组,工程由水库管理处负责设计、施工,市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监督站负责质量监督,总投资2350万元,分两期施工。

  1997年3月29日,汀溪水库大坝溢洪道左侧墙防渗灌浆工程和主坝测压管冲洗工程开工,同年6月12日完工。工程总投资18.8万元,完成灌浆总进尺481.48米,清洗恢复大坝测压管3孔。

  1998年10月20日,汀溪水库左干渠内厝段23公里清淤整治工程开工,1999年2月完工。工程总投资57.9万元,完成土石方5.4万立方米。

  (四)工程效益

  汀溪水库是同安、翔安两区农业灌溉的主要工程,灌溉面积15万亩,灌溉面积占两区耕地总面积的50%以上,也是两区城镇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另外,汀溪水库上游有库容1412万立方米的溪东水库,在总干渠16公里处又建有库容1012万立方米的竹坝水库,流域外的西源引水渠每年可引入溪水3000万立方米。四个工程联合运行,形成了以汀溪水库为枢纽,溪东水库、西源引水渠为补充,竹坝水库为调节的水库群,成为了一个以灌溉为主,兼具防洪、城镇供水、发电和养殖等多功能的骨干工程,也是同安区最大的蓄水工程。灌溉范围涉及12个镇(或农场)139个行政村,灌溉面积15万亩(1978年达到19.66万亩)。同时对大同、洪塘、马巷、内厝、新店、大嶝镇自来水厂供水。通过滞洪为下游同安城关及周围5.5万人、5万亩耕地和324国道、205省道提供防洪保障。年发电量约500万千瓦时,可提供养殖水面面积2600亩,绿化面积达7509亩。

[关闭] [打印] [收藏]